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,号神农氏在线杠杆配资,又号连山氏、列山氏,因“以火德王”故号“炎帝”。
炎帝神农“始作耒耜,教民耕种;遍尝百草,发明医药;日中为市,首辟市场;削桐为琴,织丝为弦;耕而作陶,冶制斤斧;治麻为布,制作衣裳;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;建屋造房,台榭而居”,八大功绩泽被后世,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,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。
炎帝及其后代部落首领的足迹遍布湖北随州、陕西宝鸡、山西高平、湖南炎陵等地。其中,湖北随州被公认为炎帝故里。
值此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冲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之际,随州市融媒体中心精心打造《随州为何是炎帝故里》五期系列短视频,从典籍中破译文明密码,于考古层剥解历史印记,借学界智慧夯实论证根基,以国家认可锚定文化坐标,凭社会共识凝聚精神合力,让这条奔流不息的文明长河,在多维印证中愈发清晰地照见随州作为炎帝故里、华夏文明源头的璀璨。
展开剩余84%01 典籍印证
在湖北随州,藏着一段与华夏文明始祖炎帝紧密相连的古老记忆。多部核心历史典籍为这份渊源留下了确凿印记。
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记载:“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,自夏以上祀之。” “烈山氏”被认为是炎帝的别称,而“烈山”即今随州厉山。这是已知的随州与炎帝关联的最早文字记载。
《国语·鲁语上》提到“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,其子曰柱,能殖百谷百蔬。” 进一步印证烈山氏与农业起源的联系。
西晋皇普谧在《帝王世纪》中明确记载:“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,谓烈山氏,今随厉乡是也。” 首次将炎帝神农的诞生地指向随州厉山(厉乡),成为后世认定的重要依据。
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·漻水》中提到“厉乡水南有重山,即烈山也。山下有一穴,相传为神农所生处。”直接描述随州厉山的地貌与神农传说,为炎帝神农生于随州提供了地理佐证。
明代《随州志》载“厉山,州北四十里,炎帝所生”。
从春秋初年以来,有多种典籍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烈山。这些典籍层层印证,让随州作为炎帝故里的历史根基愈发深厚,成为探寻华夏农耕文明源头的重要文化标识。
02 考古实证
随州为何是炎帝故里?这片土地上的众多遗迹,藏着最坚实的考古答案。
淅河的西花园、庙台子,洛阳的金鸡岭,三里岗的冷皮垭…… 一处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。它们距今约 5000 年,恰与炎帝神农时代完美重叠。
遗址里,磨制的石斧、石耜静静躺着,陶罐上还留着稻壳印痕,碳化的稻谷粒封存着远古的农耕气息 —— 这些正是炎帝 “始作耒耜,教民耕种” 的实物见证,诉说着这里早已萌发稻作农业的曙光。
环大洪山的荆门屈家岭、天门石家河遗址,与随州遗址共同构成璀璨的史前文化圈,印证着炎帝时代农耕文明的扩散脉络。
更有神农洞的幽邃、九龙山上的古碑以及桐柏山岩画里的远古符号,从史前遗迹到后世纪念,织就一条从未断裂的文明线索。
这些遗址、文物,用完整的考古证据链,勾勒出炎帝时代的文明轮廓,表明随州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,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区域。
03 专家论证
学术界对于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有诸多论证和阐释。
2015年10月,炎帝神农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。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会长许嘉璐指出,炎帝神农是中国农耕文化定型的标志性人物,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。炎帝神农文化盛行于随州一带、湖北一带,一定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。
2021年4月,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顾伯平指出,炎帝是农耕文明的缔造者,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祖先,随州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,农历四月二十六是炎帝的诞辰纪念日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历史学部主任,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,炎黄时代,中国长江、黄河、辽河流域均有区域文明起源与形成,随州兴起的距今 5000年前后的史前文化,与炎帝集团兴起相吻合。
2002年,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编纂出版的大型文化典籍《炎黄汇典》作出权威论断:“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,湖南的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,陕西宝鸡的定位是炎帝祠,山西高平的定位是炎帝遗迹。”
04 国家认可
随州作为炎帝故里,其地位获得国家层面的多维度认可。
在节庆活动方面,随州自2009年起已连续十七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。该活动由国家相关部委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,截至目前,已有数十位全国人大常委会、全国政协领导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襄盛举。2014年,国家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,经党中央、国务院批准,同意保留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,2023年获批长期保留。
1992年,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 “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” 节名。1993年,随州市举办首届炎帝神农节。
在文化传承方面,2011年,《炎帝祭典(随州神农祭典)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炎帝故里景区被中国侨联授予“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”、被国台办授予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”、被教育部命名为“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”,成为传承炎帝神农文化、增进两岸同胞情感、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。
国家层面的认可,奠定了随州作为炎帝故里的重要地位。
05 社会认同
随州作为炎帝故里的社会认同,深植于千年流传的民间记忆与文化传承中。
炎帝神农的传说在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,传说内容涵盖了炎帝神农从生到死的人生过程,大部分讲述的是炎帝神农的功绩和祭祀活动,蕴涵着我国原始社会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农业、医学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,堪称民间文学艺术中的瑰宝。2008年,“炎帝神农传说”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作为炎帝故里,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祭祀始祖炎帝神农,是随州的一项重要习俗。
《左传・昭公二十九年》载“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,自夏以上祀之。”自夏朝起,随州民间便奉炎帝为灶神祭拜。清同治八年,随州乡人胡兴普主持祭祀炎帝并形成一套仪程,此后世代相袭。
如今,“炎帝祭典(随州神农祭典)” 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大典九项仪程得到全球华人的认可。
1991年,原随州市恢复官方拜谒炎帝,并同步举办系列民俗活动。从2009年开始,“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”提升为“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”,海内外华人包括全球烈山宗亲会认同随州为炎帝故里、根祖之地,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都派团来随州烈山“寻根”。
各级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寻根盛况,炎帝故里寻根节成为全球华人广泛认同、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。
炎帝是中华文明的“文化坐标”,故里是历史的脚印,精神是永恒的灯塔。
随州作为炎帝故里,已得到典籍印证、考古实证、专家论证、国家认可和社会认同。
炎帝神农是我们共同的始祖,作为炎黄子孙,我们共享同一个始祖、同一份文化基因,让我们摒弃“炎帝故里”的地域之争,以行动弘扬炎帝精神,传承中华文明。
当亿万华夏儿女以神农精神自强奋进时,炎帝的“家园”便存在于每一寸奋斗的热土之上。
来源:随州发布
•
✦在线杠杆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佳禾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